媒體
公司動態
2021年12月18日

天地於我先生,我依天地而存——環境保護與碳中和|光大環境董事會主席王天義在2021固廢戰略論壇上的演講




在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人類正遭遇兩大艱難挑戰:新冠疫情與氣候變化。如何將近期防控疫情、恢復經濟、穩定就業與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結合好就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艱巨任務。

今天在有限時間內,我想跟大家交流五個方面的心得體會:一是天人合一的大美,二是掘地千尺的人禍,三是星辰大海的未來,四是減污降碳的協同,五是光大環境的情懷。

一   天人合一的大美

“天人合一”的說法源出道家,在中國文化史上長期占居主導地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將“天人合一”視作“中國傳統文化之歸宿處”,並且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在於此”。

人如何達到與自然的和諧?那就是認識自然,順應自然,但不改造自然。管仲為齊國制定了“以時禁發”制度,“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強調順應萬物生長的時節,取用有度,才能用之不竭。

然而,人是地球上唯一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人類和地球的“幸”與“不幸”,“創造力”與“破壞力”可能都源於此。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越來越想更多地利用自然甚至控制改造自然,以至於要“人定勝天”。

誠然,過往時代沒有遭遇今天人為的不可逆的氣候變化,古人也不擁有今天的科學知識,無法從科學原理上認識氣候變化,做出我們今天的應對,所以實現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追求新的天人合一,只能是我們當代人的使命。

二   掘地千尺的人禍

地球曾有過“美好”的平衡態,地球的平衡可能正因人類的出現尤其是工業文明的發展而被打破。中國有個成語“天災人禍”。我們過往總是把天災與人禍割裂開來,天災就是天災,與人禍無關;人禍就是人禍,不會導致天災。比如,我們視環境污染為“人禍”,視地震、海嘯、颶風、火山爆發等為“天災”,如今我們審視氣候變化、地球變暖這個“天災”,不得不與“人禍”聯繫在一起,是“人禍”導致了“天災”,這就是碳排放問題。

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促使地下化石能源資源的過度開採和利用,導致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氣候快速升溫,打破了由地球、大氣層和太陽構成的過往氣候平衡,人類和眾多地球生命正面臨滅頂之災。維持住這種平衡,就是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惠及人類和其他地球生命。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應對的不是“氣候”,而是“變化”,我們懼怕的從來不是“氣候”本身,而是“變化”的後果。2019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410.5ppm,如果實現本世紀末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就不能超過470ppm,濃度差空間只有60ppm,而近年來,二氧化碳濃度的增長速率一直維持在3ppm/年,按此計算,20年就升滿60ppm的空間,可見實現控溫目標有多艱難。

今天的很多發達國家曾是工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當年大氣中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應該對今天的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是當下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也應該承擔義不容辭的當代責任。也許極端的思路是發達國家先把由於其工業革命導致的大氣中過高的溫室氣體含量通過碳捕捉技術降下來,也算是為先輩買單,承擔歷史責任。

地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而人類只有600萬年的歷史,人類文明史更只有6000-7000年。人類出現之前,地球早就在那裡,如果沒有了人類,地球依然還會在那裡。人類不能沒有地球,但地球完全可以沒有人類,人類追求的可持續發展實質上只是人類本身的可持續發展,頂多惠及眾多陸地生命。

三   星辰大海的未來

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能源資源,但在提供這些能源資源的同時,我們不能以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代價。人類需要將目光從地下收回,讓地下化石資源重歸寂靜和黑暗,默默見證人類與地球的和諧相處。我們需要尋求人類、地球與外太空更大的平衡。仰望宇宙星辰,研究開發外太空浩瀚能源;俯首汪洋大海,發展藍碳技術與藍色經濟。

有科學家測算,如果把太陽光照地球一小時產生的能量全部集中起來,可以滿足全球一年的生產生活需要。風是由太陽熱輻射引起空氣流動的一種自然現象,風能本質上也是太陽能,風電也是最接近“零用地”的發電技術。使用這樣的清潔電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傳統化石能源的溫室氣體排放。

風光無限好!

在大力發展風光能源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儲能技術以及風光互補技術,以期更好解決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波動性問題。我們也要積極發展氫能,因為氫能是一種無污染、來源廣、效率高、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同時具有原材料、能源、儲能三重屬性。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其容量約是大氣碳庫的50倍、陸地碳庫的20倍。海洋儲存了全球約93%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的30%,藍碳技術與藍碳經濟大有可為。

四   減污降碳的協同

人類的生產生活既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也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有的直接影響環境,稱之為環境污染物,有的直接影響氣候,導致大氣升溫,稱之為溫室氣體,有些有害物質如一氧化二氮既是大氣污染物也是溫室氣體,既污染大氣又導致大氣升溫。所以,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具有同根同源同時性,由此就帶來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既減污又降碳,既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又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談及減污降碳的協同,可以拿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來進行解讀。現階段很多發展中國家電力以煤電為主,垃圾以填埋為主,這就是發展中國家碳排放核算的基準線。在此基準線上,垃圾發電項目碳排放同時關聯著三個方面,一是焚燒過程會產生碳排放,主要是垃圾中有化石碳組分塑膠,占焚燒過程碳排放的大部分;二是垃圾焚燒發的電可以替代煤電,間接減少了碳排放;三是垃圾焚燒避免了填埋,由此間接減少了垃圾填埋產生的甲烷等溫室氣體。

於是,一個垃圾發電項目碳排放的結果就應該是垃圾焚燒過程的碳排放減去等量垃圾填埋產生的甲烷等溫室氣體,再減去煤電生產等量電力的碳排放量,即垃圾焚燒碳排放量(A)-煤電碳排放抵消量(B)-垃圾填埋碳排放抵消量(C)。這個結果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負的。光大環境通過國際權威諮詢機構按照這個基本方法學並基於中國具體垃圾和煤電國情,測算出光大環境2020年以垃圾發電為主同時算計生物質發電、污水處理等的碳排放為負400萬噸。所以,光大環境不僅是碳中和企業,而且是中國最大的負碳環境企業。

當然,上述ABC三個量值不是一成不變的,碳排放基準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煤電被新能源逐步替代,煤電抵消量也會逐步遞減,當煤電基本被新能源替代後,這個抵消量也就不存在了。同樣,當垃圾不再填埋時,填埋抵消量也會不存在了,這兩個方面是通過抵消因數加以核算的。當兩個抵消量都不存在了,而焚燒過程還會產生真實碳排放,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就有可能由負碳排放轉為正碳排放。這種情況下,垃圾發電項目如何維持負碳工廠甚至零碳工廠的狀態就成為一種挑戰。

垃圾焚燒發電環保屬性遠遠大於能源屬性,即使由於風光等新能源完全替代了化石能源,垃圾發的電可有可無,但垃圾處理依然必須,天天需要,而能源化焚燒處理可能還會是主流方式。作為垃圾處理必不可少的設施,垃圾能源化處理,需要做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篇大文章。在不斷減污的同時,不斷追求降碳乃至零碳效果,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崇高的追求,也是責任與實力的體現。

五   光大環境的情懷

光大環境的前身為光大國際,成立於1993年,是香港主機板上市公司,2020年更名為光大環境。光大環境2003年轉型環保產業,從污水處理和垃圾發電兩大領域切入,從山東和江蘇兩大區域起步,光大環境用18年的堅守和執著,在綠色事業中鑄就了金色品牌。

如今的光大環境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環境企業、全球最大固廢能源化投資運營商,規模效益和綜合實力已經位居世界環保業前列。18年時間,光大環境總資產增長79倍,收入增長510倍,盈利增長105倍!光大環境的業務遍及全國25個省,200多個城市,以及越南、波蘭、德國等國家,落實環保項目超過500個。公司位列《財富》中國500強第283位,是位次最高的環境企業,連續三年位居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首,連續十年榮登中國固廢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榜首,2020年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

作為全球最大的固廢能源化公司,光大環境現在每天焚燒處理垃圾12萬噸,相當於全國1.5億城鎮居民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全國行業占比高達1/4。今年光大環境全年生活垃圾及農林廢棄物產生綠色電力將超過200億千瓦時,可供1000萬家庭一年生活用電。光大環境在國內外建設運營著上百座垃圾發電廠,三次榮獲中國建築界最高獎“魯班獎”,公司投資建設的雄安垃圾發電項目是中國第一座、全球第二座地下垃圾發電廠。

光大環境擁有央企的責任與實力和外企的效率與活力,光大環境是有格局和情懷的企業。

光大環境的情懷,不僅表現在用不長的18年成就了兩個“最大”,也體現在鄰避效應的成功化解和綠色開放的引領推動上。光大環境常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中國第一個建在社區裡,無圍牆、全開放且建有圖書館、健身廣場、兒童樂園、咖啡屋等便民惠民設施的鄰利型垃圾發電廠,被中央文明委確定為首批15家“重點工作項目基層聯繫點”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來自生態環境系統的單位。

光大環境的情懷,體現在對綠色技術創新的追求上。公司已擁有專利超過1300項,是全球在垃圾焚燒發電領域獲得智慧財產權數量最多的企業。自主研製生產全球最大的1000噸/日的大型焚燒爐;光大水務參與完成的課題今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司在香港設立中國光大綠色技術創新研究院,並形成香港、深圳、南京、青島的“一院四城”科技創新研發體系。

光大環境的情懷,體現在“三碳”行動計畫上,即發展“負碳企業”、打造“零碳工廠”、追求“低碳生活”。光大環境承擔了生態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實地監測試點課題, 2020年獲得 “應對氣候變化企業優秀獎”,氣候變化評估體系為最優級別。

光大環境的情懷,體現在“一帶一路”綠色投資上。光大環境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和綠色技術創新和企業社會責任專題全球牽頭單位。光大環境投資建設運營的越南芹苴垃圾發電項目是越南第一座現代化垃圾焚燒發電廠,成為湄公河三角洲“綠色標杆項目”,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曾先後兩次予以專題報導,光大環境在越南另外兩個垃圾發電項目也在建設中。

光大環境的情懷,體現在可持續發展與ESG的實踐上。光大環境連續六年入選“道鐘斯可持續發展指數”,而每年入選該指數的中資企業不超過三家。光大環境2020年被香港董事學會評定為“香港十大企業管治最佳上市公司”,連續多年獲評“亞洲最受尊崇企業”。

光大環境的情懷,體現在“大我”與“無我”的追求上。一方面,面對中國每天產生的上百萬噸和全球天量級生活垃圾,且廣大發展中國家仍在採用落後的填埋方式,光大環境有責任把能源化焚燒業務繼續做大做強做優,減污、產能、降碳,造福人類,成就“大我”。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正視“無廢城市”追求的三個零:零丟棄、零填埋、零焚燒,末端處置、迴圈利用(recycle)、重複使用(reuse)、源頭減量(reduce),形成文明遞進過程,“一燒了之”肯定不是人類處理垃圾的技術終點,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是大勢所趨。光大環境將以“我將無我”的情懷大力佈局垃圾分類、資源再生利用和“無廢城市”投資業務,努力實踐我們研究推出了“分、轉、揀、用、燒五點一線”垃圾分類技術方案和商業模式,努力在未來垃圾焚燒的“無我”中成就“三R”(recycle、reuse、reduce)和“三C”(negative carbon、zero carbon、low carbon)新的“大我”,全力打造環境、資源、能源、氣候“四位一體”發展新格局。

美己之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光大環境受惠於時代之大美,必當為和美中國乃至和美世界繼續努力。對我個人來說,能夠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在寶貴的光大環境平臺上,圍繞生態保護和綠色低碳,和18000多名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業引領推動工作,為人與自然關係的再平衡貢獻微薄之力,那不僅是在踐行央企使命擔當,更是人生精彩幸事!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碳”及未來、逐“碳”而行。由我組織光大環境自己的團隊獨立完成的《環境保護與碳中和》20萬字書稿已經完成,我們真誠地以此書請教於專家,交流於同行。

(本文系光大環境董事會主席王天義在12月16日舉行的2021(第十五屆)固廢戰略論壇上的主題演講全文。)